“双11”购物价格扑朔迷离,消费者成了“精算师
发布时间:2025-11-10 10:01
优惠政策复杂、难以理解,原价与实际价格变化频繁。 “双11”购物时代,消费者变成了“艺术家”。 “操作凶猛如虎,但一看价格就卡住了。”这是今年“双11”期间很多消费者的共同感受。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从“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反串秀”,到“不同人不同价”的隐性歧视,再到“越补单越贵”的陷阱法则,昔日的“消费者福利”已通过层层活动被抹去。为什么这个原本是奇迹也能让消费者受益的购物节,在价格方面却如此混乱?记者采访了多位消费者,带回了他们“双11”价格混乱的真实经历。钍e价格反转,促销价比以前贵了。 “价格每天都不一样,一下单就涨价。” “更可气的是,商家在活动前会临时涨价,看似全打折,还有很多优惠券,但实际上比之前还贵。” “现在‘双11’,表面上的折扣背后,都是噱头。”来自湖北的李霞(化名)在一系列抱怨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为了赶上今年的“双11”折扣,李霞早在10月初就将必备的商品加入了购物车。 “没想到,价格不降反升。” 10月20日晚8点,某电商平台推出“双11”促销活动。李霞点击购物车购买电动车挡风玻璃,却发现价格比活动前上涨了20元。 “我问过商家,但他们没有解释,只推荐了另一种产品。”一个她打算购买的婴儿保温杯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活动前,这款保温杯的售价为180多元。活动结束后,价格涨至200多元。李霞陆续联系商家和平台客服,但商家只回复“活动和优惠券发放时间尚未确定”。 来自上海的柯(化名)遭遇了更为剧烈的价格波动。 10月27日,他在购物车中添加了一个剃须刀头,并想观望价格是否会继续下降。四天后,相同链接、相同规格的商品价格从260多元暴跌至590多元,翻了一倍多。更让他困惑的是,两分钟后刷新页面,价格已经降到了280多元。该产品原价在同一链接下也经历了“过山车”:从317元涨到了670元,并且随后跌至523元。 “我理解因为促销而涨价,但是产品的原价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孙可联系了该店的客服,对方坚称原价一直是523元,并提供了近三个月没有变化的价格截图。不过,孙科向记者展示的支付页面截图显示,原价已发生变化。该平台客服回应:“产品价格由商家自主设定,平台无法更改。”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双11保价”,发现相关投诉有上千条。不少消费者抱怨“双11”期间购买的商品并未如商家承诺的“最低价”。申请保价后,商家称“优惠券、平台赠品不包含在价格内”拒绝理由。还剩下什么?他们通过下架或更换链接的方式来负责价格保证。不同的用户,同一种产品的价格不同。来自江苏的冯科(化名)一天内经历了价格的“过山车”。10月31日上午7点左右,某平台某品牌搪瓷锅的结算页面显示价格超过420元;中午,冯轲向客服询问,对方回复“今晚八点开始活动”,但没有透露具体折扣,当晚八点,他发现“活动价格”与上午价格一模一样,“活动前加价,活动期间再降价”。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TF冯柯再次询问客服,对方只是简单地说“价格受偏好影响”冯轲进一步问道:“早上有一定的折扣,中午没有一定的折扣,晚上有一定的折扣,所以中午价格高?”面对这个问题,客服没有回应。认为该店“不靠谱”的冯轲转向另一家授权品牌店,发现同款搪瓷锅售价355元。在核实该品牌的店铺资质后,他表示,当他准备下单时,发现结算价突然涨到了372元,最后他只能让朋友代下单,自己取消订单,“这显然是利用大数据来熟悉并实地涨价的情况。”李霞也抱怨道。他h就像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两个帐户,一个有会员资格,一个没有会员资格。按常理来说,会员应该享受更好的价格,但实际对比发现,非会员账户的商品价格往往更低。 “折扣或优惠券没有明显区别,但页面显示的价格不同。”更微妙的“熟悉”还发生在“动态定价”中。有消费者反映,一台热水器在“双11”前售价不到2000元,活动期间“原价”涨至5000多元,随后通过“满折”、“补贴”降到3000多元。看似打折,实际上却比以前贵了。 “平台‘根据你的浏览记录确​​定你想买什么,然后提高原价,然后再打折。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规则复杂,消费者厌倦计算吃。来自北京的佘静(化名)被各种优惠券“迷惑”。 10月初,他将某品牌吹风机添加到多家电商平台的购物车中,打算比较选择最优惠的平台下单。 “但相互比较一下,价格比网友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价格要高。”他说。后来他发现,如果反复浏览某个平台的页面,就会弹出一张优惠券,领取优惠券后,他就能省下几十块钱;如果他在另一个平台上“来回刷卡”,可能会弹出一个“彩蛋”,而且彩蛋被打破后,他还可以获得一张优惠券。最终,他在一个平台上以385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台吹风机,而在另一个平台上,价格为392元。 “整个过程非常复杂,而且耗费能源。”不少买家向记者坦言,虽然前些年的机制“便宜”,但现在的机制已经“便宜”了。但今年“买多了就不行了”尾款支付时,价格比预估价格高。来自北京的王林(化名)在活动开始时支付了十几笔定金,“当时我还以为捡到了便宜。”10月20日支付尾款时,发现很多商品的实际支付价格都高于预估价格。例如,某吸尘器的预售页面显示“价格不超过899元”,但实际支付的价格却比预估价格高。客服解释说,899元的价格必须满足“首次付款”和“平台优惠券叠加”的条件,不少买家反映,随着尾款的开始,部分预售商品的实际价格比预估价格要高。“双11”预售的主要机制,旨在帮助商家预估销量、调整库存。不过,今天接受采访的不少消费者认为,押金机制毫无意义,红包规则过于复杂。有网友直言:“预售如果不能保证最低价,那押金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取消。”此外,记者注意到,该平台发放的优惠券获取难度大,适用范围有限。例如,有消费者反映,服装优惠券“3000-400”和“2000-200”不能用于同一商品。有的只支持前者,有的只支持后者,进一步增加了拼单的难度。 “买东西要经历一关又一关,参加双11多年,第一次感到累。”一位受访消费者表示。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