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救助到教育创新,人工智能应用日趋广泛。近日,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报道称,两名新西兰著名作家因在封面设计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被最高文学奖奥克姆图书奖评选委员会开除。奥克汉姆图书奖评审小组于 2025 年 8 月更改了规则,明确表示“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书籍封面符合资格”。新西兰图书奖信托基金主席尼古拉·莱加特表示,该规则是在与业界进行调查和协商后制定的,旨在维护创作权和版权利益。但“一刀切”的做法也引起了不少争议!难道一本书的文学价值就完全被忽视了吗?是因为封面用的是AI吗?涵盖新西兰作家斯蒂芬妮·约翰逊的《义务食肉动物》和伊丽莎白·史密瑟的《天使列车》。 。封面设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只把人工智能视为“洪水猛兽”,采取“全面禁止”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与技术进步脱节。其他创意领域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在音乐行业,格莱美奖允许人工智能参与音乐制作,但明确要求“人类创作者必须占主导地位”。在电影领域,就连戛纳电影节也不禁止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它强调“叙事的核心必须由人想象”。这些领域都采取了“分层管理”的方式:区分“AI-LED创作”和“AI辅助创作”,并对后者设定透明度要求,而不是简单拒绝。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文学界需要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既不过度抵制技术进步,也不盲目拥抱技术而迷失自我。也许建立明确的标准和透明度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需要明确标注AI参与作品的环节和程度,以便评委和读者做出自己的判断。 2024年,布克国际改变了其规则,允许“人工智能参与创作,但人类作者必须承担最终责任”。 2025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建立了“AI使用透明度声明”制度,要求参赛作品披露技术涉入程度。随着人工智能逐渐从“有用的工具”转变为“创意伙伴”,文学奖项的规则和理念可能需要从“禁止的”转向“鼓励的”——让技术赋能创作,鼓励人类智慧的独特性,鼓励在数字浪潮中保护文学的灵魂。 “技术可以复制形式,但无法复制灵魂的振动。”文学的价值最终在于人类情感的深度和思想的敏锐性,而不在于承载它的媒介是否是由代码生成的。 (海报新闻编辑李佳综合光明网、环球网、新京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