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两个电话提醒中欧正确相处之道
发布时间:2025-10-23 09:17
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塞夫乔维奇进行视频会谈,并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通电话。内容主要涉及稀土出口管制、电动汽车案、安世半导体丑闻等中欧经贸问题。同一天的两次通话表明,尽管存在分歧和冲突,中欧之间仍然保持着最新、有效的沟通渠道。对话而不是对抗、协商而不是胁迫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正确途径,这也是中欧关系应有的样子。过去,荷兰政府对安市的“接管”曾遭到中国的无理反制。欧洲汽车行业普遍担心由此带来的汽车生产线“停工”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当正常的商业投资布局处于实验室阶段时当普通的技术合作被贴上“威胁国家安全”的标签时,这种欣喜不仅打击了中国企业,也给国际投资者带来了对欧洲营商环境的信心。事实证明,一味追随地缘政治接力棒、牺牲对华务实合作,只会让欧洲面临经济反弹和战略被动的双重问题。中欧经贸摩擦的症结在于“国家安全”的普遍理念以及对王子契约和市场原则精神的违背。安全的一般概念本质上是用政治逻辑替代经济逻辑。当稀土、半导体、电动汽车等正常商业产品被贴上“安全威胁”的标签时,国际经贸关系就失去了正常发展的空间。更危险的是,一旦所谓“证券化”成为现实nertia,标准的残酷性和灵活性将成为保护的万能借口。违背契约精神,动摇了市场经济的基础,造成长期、系统性的“制度性损害”。
21日的两通电话传递出积极信号。塞夫科维奇表示,“欧盟愿与中方一道,落实欧中领导人部分经贸共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卡雷曼斯还在通话中表示“高度重视”对华经贸关系,愿与中方“密切对话”,寻找“建设性解决方案”。双方同意按照第二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共识,尽快在布鲁塞尔机制中组建中欧出口机制“升级版”。从对抗到对话,可以看出在中欧经贸合作中,理性、务实的积极力量还不缺。欧洲需要放弃对中国地缘政治反对的误解和维护,以及对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被视为“零和”竞争对手的焦虑。中欧经贸合作互利共赢: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将达到7858.2亿美元,继续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进出口1.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分钟超过1000人次,截至今年9月,中欧班列开行超过11万趟;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存量已超过1000亿美元,在华欧洲企业超过1万家——在全球经济不确定的背景下,这些数字足以证明中国的经贸关系——欧洲体系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并且由于内生性深厚的经济关系,是数十年市场选择的自然结果,是比较优势规律和规模经济共同作用的产物。进步是最大的安全感,不进步是最大的不安全感。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有通过长期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基本安全。发展靠开放合作,国家不能“闭门造车”。如果欧洲真正关心稀土供应安全,应该做的是加强与中国的长期合作,投资当地加工能力,而不是切断现有联系;如果它真的关心半导体产业链的安全,应该做的是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环境,而不是随意干扰企业运营。中欧两次通话传递出的信息很重要:中欧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分歧,只有有待探索的合作深度。在全球经济面临碎片化风险之际,中欧携手合作,将为世界注入强大定心丸。中方的立场很明确:愿意谈,但要坚持原则;寻求合作,但维护自身权益;面向未来,但不忘初心。相信欧洲领导人也将以更广阔的战略视野看到中欧合作的巨大潜力,让理性之光穿透偏见迷雾,照亮合作共赢的前进道路。